番外、博士答作家问

啊……又见面了,您好。谢谢您今天为我签名。

您说笑了,您在我们这一行中可是相当有名气的,我当然也很喜欢您的作品,《SiCl4》正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啊,至于另外那本《绿与绿与绿》吗,那其实是我受一位同样喜欢您的作品的朋友的请托偷偷带进会场的,算是「以权谋私」的范畴了,还要请您务必原谅我哦。

不,我对酒精有点……谢谢您。啊,请您自便。

嗯?

啊……。

这样……

……我可以不回答吗?

啊,那个那个,我不是那个意思。嗯……怎么和您说明呢?

不,和所里的规定没有什么关系,单纯是因为,「文学」与「科学幻想」是您的领域,我是彻底的外行,在这方面随便发表评论的话,我想就算身为科学工作者也太冒失了吧。要打比方来说,如果电影院正在为孩子们播放激动人心的「超光速巡航」场景,却突然有个科学家蹦出来说,「超光速是绝对不可能的哦?」,这样的科学家只会招小朋友讨厌吧。(笑)

啊……。

这样……

……嗯……

那我可说了哦?您得对我保证最多只作为「参考」。

您不要笑啦,我可是很认真的。

嗯。

那我从结论说起吧。如果把视野限定在「我们所在的宇宙」,我想《SiCl4》或者《锈雨》里的外星人应该是不太可能存在的吧。

《绿与绿与绿》里呈现的这种生态圈倒还有一定的可能性,至少也会比《SiCl4》高出1200到1800个数量级,但总体还是在10-300以下。当然在可观测宇宙尺度内考虑的话,这个概率已经够高的了……

是的,这正是我的意见。「如果把视野限定在我们所在的宇宙,即便存在和我们彼此孤立发展的生态圈,其生命形式也多半会和我们生态圈中的生命形式表现出极高的相似性。」当然不是说什么都和我们一模一样,但请容我在不读小说的时候当一回碳基沙文主义者吧。(笑)

原因吗……首先,这和我们所在宇宙的「物化约束条件」有关。您一定知道我们的宇宙在足够大的尺度上是「各向同性」的吧,也就是说,到处都差不多。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必然要考虑丰度最高的几种元素的排列组合。排名第一的「氢」与排名第三的「氧」能结合成绝佳的溶剂「水」,能够大大加快各种反应的速度;排名第四的「碳」则拥有又多又复杂,并且还相对稳定的化合物形式;至于其他所有的元素,加起来也才和「碳」的丰度相当。特地绕开这些元素去搭建生命,就像要从数不清的扑克牌中抽出特定的一张鬼牌一样,就算真的抽出来了,也早就抽出成千上万张以「氢」、「氧」和「碳」作为基础的扑克牌了吧?所以,就算在这个宇宙其他的角落,生命的组分也多半没有什么特别的。

至于「是否存在并非物质性的生命形式」,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能量的利用率」了。以我们的知识,在宇宙中最常见也最好用的能量形式是恒星的聚变能,也就是「太阳能」。当然,运用「太阳」并不是绝对的,毕竟光是在我们的星球上也有不少实例,诸如环绕海底火山的小型生态圈,甚至在废弃的核电站中的小型生态圈……但是使用当地的「太阳」作为生态圈的基础能源供应应该是最常规且最高效的。像是《锈雨》中的那种电磁生命,只能存在于没有恒星磁场影响的环境里,比起它们能不能在宇宙中找到一个家,其实我更担心它们会不会饿肚子呢。(笑)

是的,您提到核心了。相似的元素构成,相似的能量来源,就好像我们没有办法用小麦粉做巧克力一样,在「材料」相似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成品」只会大同小异。不过我要把这个话题更往前推一步,您知道「趋同进化Convergence」吧?

没错没错,就是「鲸」和「鱼」,还有「蝙蝠」和「鸟」的那一个。面对相似的环境,即便是不同的生物也会采取相似的策略来应对。具体说来,在水中活动的话就尽可能采用「流线形」的身体,要在地面上移动则改用「附肢」,如果要移动到空中就使用「翼」来机动。天敌较少时,生物普遍会采用较大的躯体,因为身体越大,体积与体表面积的比率越高,体温流失得就越慢。相反,天敌较多时,生物则会改用较小的身体乃至「R策略」来延续后代,甚至还会进一步减少寿命以增加迭代速度来适应环境。在这颗星球诞生生命的40亿年以来,尽管过客繁多,被证明有效的生存策略其实也不过寥寥数种,这点就算换到其他星球也一样成立。

您说外星球的环境可能和我们的星球不一致吗?这是事实没错,但差异其实并不会有您想象得那么大。您应该记得我刚提过「氢」和「氧」所组成的「水」,更准确说「液态水」对生命诞生的重要性,大量的反应如果没有水参与可能要数千万年——不,甚至可能完全无法发生。如果您熟悉化学的话,就会知道要让水维持「液态」,在宇宙尺度来看其实是相当苛刻的。首先是温度,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那么所处的行星就不能距离恒星太近或者太远。恒星本身也不能太热,那么对恒星的体积也就有一定的要求。压力也很重要,那么行星就要保有大气层,因而必须要有足够的重力和抵御恒星风的磁场。最后是「寿命」,这是说恒星、行星以及行星上这片「原始海洋」保持稳定状态的时间需要足够长,否则可能在诞生生命以前恒星就会走完一生,又或者全部的氢都从行星逃逸到了外太空,又或者所有的海水都沉到了地幔之中。对于有热核的行星这可能还不是问题,它们还有机会随着火山活动回到地表,但是如果行星本身已经「死」了,那么这些水就永远留在那里见不到天日了。由此看来,外星生命即便诞生,也很可能面对一个和我们的世界没有太大差异的环境,既然如此,在我们这个世界有效的生存策略,在外星世界想来也一样适用,并且会得到广泛的采用吧。

不不不,我说的自始至终是「采用」,不是「进化」、「演化」或者「适应」。啊,我当然不是否定进化论,虽然我本人确实信仰神明,不过这是两回事。(苦笑)如您所知,在我们的星球上,生物使用DNA或RNA这一类拥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大分子作为遗传信息,这种复制拥有绝妙的不精确性,使得大部分信息得以保留的同时,生物也能拥有微妙的差异或者说「特性」。面对环境给予的压力,得到有利特性的生物将会存活与繁衍,得到不利特性的生物则会被剪除,这就是教科书上所说的「适者生存」了。换句话说,基因既聋又瞎,它无法倾听生物本身的意志,只是不断地摇骰子而已,可被摇出来并且最终得以幸存的生物却耳聪目明,能够从环境中得到机械波和电磁波作为行动的依据,能够使用肢体进行有效的行动,能够在各种极端的环境中存活下去。宏观来看,生物确实是演化成如今这个样子的,但具体到某一项能力,不过是被「采用」了而已。从这一角度来说,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生物,极端的环境创造极端的生物,外部环境可是一个相当残酷的园丁呢。

顺带一提,DNA与RNA的核心元素是「磷」,在宇宙中的丰度其实并不高。不过,其他拥有这种「不精确的自我复制」能力的大分子,诸如PNA与TNA,只会比磷酸盐更为稀缺与不稳定,目前我们根本无法在实验室以外合成它们,即便真的合成了,挪出实验室它们也很快就不行啦,所以如果想要自然形成「会演化的生命」,想来使用「磷」还比较现实一些呢。所幸大部分「磷」都聚集在恒星形成区附近,我想在特定星系水冰线以内的行星往往会因此同时拥有「磷」、「液态水」与「光热」这三重好处,对于迫切想要诞生的生命来说真是个好消息呢。

啊……「获得性遗传」。是的,您没有说错,这是上个世纪已经被证伪的理论。就算小白鼠的尾巴被切掉了,它的后代还是会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就算再切掉一次,它的孩子还是会长出一条长长的尾巴。正因为基因「又聋又瞎」,它没有办法从外界环境得到信息,所以没有办法把本世代得到的信息传递下去,「长尾巴就会被切掉哦!那干脆不要长了!」

嗯……。

…………

(苦笑)请您不要这样看着我。我正想着怎么否定您的话呢。

(迅速眨眼)是的,我认为,「既然我们星球的生物没有『获得性遗传』的能力,那么这点对于外星的生物多半也是成立的。」

是的,如果能够达成您所说的条件的话,那可真是完美的生物呢。外界环境可以直接写入遗传信息,甚至直接从其他生物体内取得遗传信息,次世代就能采用有利的性状,省去了大量迭代的工夫。如果更进一步,使用您说的「设定」,像是宝〇梦那样直接突变的话,甚至本世代就能采用有利的性状,这样的生物想来十分适合在您的新小说中引起侵略地球的危机吧?(笑)

不过,这就要求这种生物采用一种于我们的星球来说比较低效的机制,那就是「全息遗传」。也就是说,所有的体细胞同时也是生殖细胞,至少也要有把信息传递给生殖细胞的能力。之所以在我们的世界上没有,是因为「没有必要」。生物的演化普遍采用「够用就行Good Enough」策略,使用「又聋又瞎的基因」已经把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色彩斑斓了,所以没有必要额外动用能量来生成某种介质来传递诸如此类的信息,这种性状的优势不够明显,所以没有保留下来。

如果非要让这种生物诞生……嗯……想来它们要来自一个「极端不稳定」的世界吧。

您听说过「树冠羞避 Crown Shyness」吗?啊,那您曾经去过森林或者树林之中吗?您是否注意到,您头顶的树冠往往并不相连,而是会在彼此间形成一种锯齿状的沟壑,留出「一线天」?

对,就仿佛没有眼睛的树木知道边上有其他树木一样,自觉自愿地避开了对方的树冠一样。

这种现象至今没有一种确凿的解释,不过主流的假说有两种。一种是「光竞争优化说」,树木通过覆盖自身的阴影感知到其他树木的存在,然后自我限制生长来彼此共享阳光,「各退一步,海阔天空」。另一种是「机械摩擦损伤说」,最顶端的嫩芽一旦因为风的作用触及另一棵树的树冠就停止生长,以防止更进一步彼此擦伤。

不过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只会发生在同种的树木之间。换句话说,如果相邻的两棵树是不同种,它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树冠将对方覆盖,利用阴影杀死对方。老实说,植物间的竞争有时候比动物还要残酷呢,在学界之中,至今还无法解释树木是如何识别其他树的树种的。

总之,即便「又聋又瞎」,真有必要的话,也还是有办法从外界获取信息的。不如说正因为「又聋又瞎」,有时候获取信息并且去适应的必要性反而会更高,毕竟对于一棵连自己生长的位置都不能改变的树来说,除了改变自己来顺应独特的生长环境以外别无他法。这点对于更高级的生命来说也是一样的,您记得我先前说的话吗?极端的环境创造极端的生物。

您想象一下呢?假如在某个世界,上午水还是蒸汽,下午水就冰结了,甚至还不是一般的冰,是那种III相以上的「会下沉的冰」,那里的生命形式会是怎么样呢?它们每时每刻都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不采用这种「获得性遗传」的策略的话,那可能连「够用就行Good Enough」都达不到了吧。

如此频繁又激烈的环境变动,恐怕是由它们的太阳所引起的。这颗年轻又暴躁的恒星绽放着蓝光,无时无刻地引发新一轮的耀斑活动,朝着被自己引力支配的这片空间肆意地挥洒高能粒子。但即便如此,太阳仍旧是生命的母亲,正因为高能粒子对遗传分子无时无刻的轰击,生命得以演化出一流的基因修复能力。在那个摇篮中,一天之内生物就可能走过我们的40亿年,「变化」将会是永远的主旋律,至于那尽头会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

………………

……………………

……………………啊!对不起,我走神了。没错,完完全全是怪物呢。(笑)

(迅速眨眼)即便如此,对于它们来说,要来到地球,也是困难得很哦。异常活动的太阳意味着异常的重力环境,要脱离它们的星球的最初的一步,想来比人类要困难得多。不过,「航天技术」可不是我的专业了,这部分可要您自己搞定了哦。(笑)

对不起,讨论到感兴趣的话题我莫名变得很多话,没有让您觉得困扰吧?(笑)

不,我平时真的是很安静的一个人哦。我最怕人多的地方。每次要演讲的时候,我都慌得要命!但是想着人生中还有那么多困难要克服,这么一点小挫折就打退堂鼓怎么行呢,所以每次都,每次都,凭气势,凭气势就……(笑)

不,我才是非常感谢您能陪我聊天。如果您没有找我搭话的话,我可能就只能在这个角落呆坐到结束的时间了吧。不,哪里哪里,真的谢谢您。

啊……

(笑)您猜猜看呢。

不不不,您怎么能把我和那一位并列而谈呢!那一位可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哟。(笑)

好吧,不卖关子了,就作为您陪我到现在的谢礼告诉您吧。

我们目前为止所讨论的是「生物」,或者说「身体」。

可是您觉得……我们只是我们的「身体」吗?

依演化论而言,我们不过是我们的「身体」用来生存与繁衍所采用的「特性」之一。但您觉得呢?脱离了这具「身体」,以及与生俱来的繁衍的使命,我们的存在是否就毫无意义?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那一位就没有后代。真依「演化论」来说,他就成为生命演化历史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失败者啦。(笑)

所以……我才会信仰着神明。

心之所在才是我之所在,我是这么相信的。所以无论如何,给予我作为人的心的神明,我是发自内心地感谢着的哦。

啊,对不起,是我的电话。不好意思,我要稍微离席一下。

您好,我是秋田。

你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