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圈子,而我,則是根據環境來調整自己的「人設」。
但不同於小學時的生澀與模仿,到了國中,這種行為已經變成一種習慣——不需要思考,身體就要自然反應。
---
早上:
國中的流行話題,是手遊。
下課時,同學們會圍成一圈,討論哪款遊戲出了新角色、哪個副本該怎麼刷。
「欸,你昨天抽到了嗎?」
「幹,50抽還是沒有,非洲人真的哭了。」
這些話題,我當然也能接得上,畢竟我有玩——只是,我的手機是家人用舊的,上一代的智慧型手機,效能很差。
雖然不能課金,但我運氣很好每次用30抽左右就能得到當時的強卡,同學們也常找我代抽,我當然很樂意效勞。
但別人進入地圖時,我仍在讀取畫面;別人打團戰時,我已經卡到斷線;別人輕鬆操作的連技,我能按出來就算運氣好。
我還是得撐住,還是得裝作沒事。
「欸,你怎麼這麼爛?」
「哈哈,手殘嘛,技術不到位。」
「欸欸欸,他昨天還自己掉進地圖bug欸,笑死~」
我跟著笑,不能讓別人發現,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設備問題。
因為窮,不是可以拿來開玩笑的事。
---
下午
學校輔導處有一個計畫,參加志工活動,可以提早放學。
這對我來說是個好機會,因為我並不喜歡留在學校太久——不管是去電子遊戲場,還是回家,我都有比留在學校更好的選擇。
志工的內容很簡單,幫忙打掃、整理資料、偶爾照顧老人或小孩。
我一直都是很稱職的志工,因為我知道該怎麼裝出「認真」的樣子,怎麼讓老師、大人、護士覺得我是個「負責任的學生」。
其他志工裡,有些人是真的想幫助別人,而有些人,則是為了申請學校的加分獎勵。
但沒有人說破,畢竟志工活動本來就不是無私的行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算計。
我沒什麼好說教的,因為我也是這樣的人。
---
傍晚:
在補習班裡,我認識了兩個人,他們比我更瘋狂、更愛搞笑。
我們的互動很單純——彼此之間沒有道德約束,只要好玩就行。
「欸,你敢不敢跟那個老師說他假髮歪了?」
「你這太菜了吧,我上次直接在他後面模仿他的動作,其他人笑到不行。」
他們敢說、敢做,我則是負責在旁邊推波助瀾,幫忙製造氣氛。
跟他們在一起時,我不需要思考怎麼討好誰、不需要擔心哪句話會不會踩到別人的雷區,只需要跟著節奏走,笑就對了。
只是,這種關係也有風險。
我們常去電子遊戲場,因為那是最能找到樂子的地方。
有時候,他們會因為遊戲跟別人起口角,甚至發展到打架——我沒有參與,但我也沒有阻止,只是站在旁邊,看著他們跟對方對峙。
「喂喂,夠了啦,別鬧太大。」
我偶爾會勸架,但通常沒什麼用。
結果就是,他們時不時掛彩,而我,雖然沒有動手,但也經常因上前勸架被波及,身上總會有幾塊瘀青。
回家後,家人問我怎麼回事,我只是笑著說:「不小心撞到的。」
---
我從小學開始,就一直在學習「適應環境」,但到了國中,這已經不只是適應,而是一種「無法停止的習慣」。
學校裡,我是跟上流行的玩家;
志工活動裡,我是有責任感的好學生;
補習班裡,我是放蕩不羈的搞笑角色;
但這三個「我」,到底哪一個才是真的?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
「如果我不這樣做,我就會被拋下。」
「如果我不這樣做,我就什麼都不是。」
只是,有時候我會想,如果有一天,我累得不想再裝了。
這一路上傷到因為自己幼稚的行為害好多人受傷,讓原本愛我的人擔心,這一切的罪惡感壓的我喘不過氣。
啊.....現在回頭想想已經太遲了......
既然如此.......上了高中後我決定了......